- 随机、加权随机
- 哈希(源地址(ip)哈希、url哈希、一致性哈希)
- 轮询、加权轮询
- 最小连接(最小活跃数)
所谓四层即运输层,就是基于 IP + 端口的负载均衡;
七层即应用层,就是基于 URL 等应用层信息的负载均衡;
同理,还有基于 MAC 地址的二层负载均衡和基于 IP 地址的三层负载均衡。
二层负载均衡会通过一个虚拟 MAC 地址接收请求,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 MAC 地址;
三层负载均衡会通过一个虚拟 IP 地址接收请求,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 IP 地址;
四层通过虚拟 IP + 端口接收请求,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;
七层通过虚拟的 URL 或主机名接收请求,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。
所谓的四到七层负载均衡,就是在对后台的服务器进行负载均衡时,依据四层的信息或七层的信息来决定怎么样转发流量。
比如四层的负载均衡,就是通过发布三层的 IP 地址(VIP),然后加四层的端口号,来决定哪些流量需要做负载均衡,
对需要处理的流量进行 NAT 处理,转发至后台服务器,并记录下这个 TCP 或者 UDP 的流量是由哪台服务器处理的,
后续这个连接的所有流量都同样转发到同一台服务器处理。
七层的负载均衡,就是在四层的基础上(没有四层是绝对不可能有七层的),再考虑应用层的特征, 比如同一个 Web 服务器的负载均衡,除了根据 VIP 加 80 端口辨别是否需要处理的流量, 还可根据七层的 URL、浏览器类别、语言来决定是否要进行负载均衡。
- 二层负载均衡(mac)
根据OSI模型分的二层负载,一般是用虚拟mac地址方式,外部对虚拟MAC地址请求,负载均衡接收后分配后端实际的MAC地址响应) - 三层负载均衡(ip)
一般采用虚拟IP地址方式,外部对虚拟的ip地址请求,负载均衡接收后分配后端实际的IP地址响应) - 四层负载均衡(tcp)
在三次负载均衡的基础上,用ip+port接收请求,再转发到对应的机器。 - 七层负载均衡(http)
根据虚拟的url或IP,主机名接收请求,再转向相应的处理服务器)。
引用: